
《史记》中记载,范蠡帮助勾践实现了伟大事业后,便辞去官职,泛舟江湖。他在给文种的信中写道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的性格像那长颈鸟喙,能共患难,但无法共乐。你为何不离开?”
自古以来,许多跟随帝王南征北战的大将,能够安享晚年的并不多见。明朝开国名将徐达,便是一个典型例子。流传着一个说法,说徐达就是被他的君主朱元璋毒死的。徐达去世后,他的儿子也接连卷入朝堂的动荡,未能过上安宁的生活。
徐达出身贫寒,那个时代蒙古人统治下,汉人受压迫,百姓疾苦,官员腐败严重。正是这种背景下,百姓的生活困苦到连家人之间都开始相食。怀着改变命运的决心,徐达加入了朱元璋的起义军。
凭借超凡的军事才能,徐达迅速得到朱元璋的重用,从大败陈友谅到消灭张士诚,他一直站在朱元璋的身边,辅佐他打下了江山。推翻元朝之后,徐达依然没有闲下来的机会,依旧披甲上阵,为大明扫除敌人,开疆拓土,战功赫赫,被称为“大明开国第一功臣”,居“六王”之首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朱元璋虽对徐达有极高的信任,性格谨慎且多疑,他始终无法完全放心自己身边的那些大臣。洪武十七年,徐达因病去世,朱元璋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,还给他的家族三代人赠封王爵,这份深厚的情谊,可见一斑。
不过,民间也有传闻说,徐达的死与朱元璋有关。传说朱元璋送给徐达蒸鹅作为赏赐,而徐达因病不能吃鹅肉,最终因并发症死于此。然而,这个说法缺乏史料佐证。
无论如何,徐达死后,徐家的后代原本应该安享富贵。为了加深关系,朱元璋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娶了徐达的三个女儿。照理说,这样的家庭,至少能保持三代富贵,且享有荣华。然而,历史的无常却让徐家陷入了波澜。
1399年,朱元璋去世,由太子朱允炆继位,即建文帝。建文帝试图削弱权力,推行中央集权。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,燕王朱棣开始以“清君侧”的名义起兵,挑战建文帝的统治。
这时,徐达已经去世。他的孩子们在当时的朝廷中占有重要位置。徐达的长女嫁给了支持造反的燕王朱棣,二女儿嫁给了代王朱桂,三女儿嫁给了安惠王朱楹。徐达的四个儿子中,除了早逝的徐添福,其他三人都在朝中担任要职,并且拥有兵权。
朝廷内部分成了两派:一派坚定支持建文帝,主张与朱棣对抗;另一派则暗中支持朱棣。徐家内部也产生了分歧。长子徐辉祖继承了父亲的封号魏国公,他站在建文帝一方,认为他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,支持正统。而徐达的幺儿徐增寿则选择支持拥有绝对实力的朱棣,他暗中为朱棣说话,并为其收集情报。
这一家族的分裂,让建文帝产生了对徐辉祖的怀疑,认为他可能会背叛自己。尽管徐辉祖屡次参与战斗,战功显赫,朱允炆却始终不信任他。与此同时,徐增寿在支持朱棣时渐露端倪。最终,朱允炆发现了徐增寿的真面目,愤怒地将他杀害。此时,朱棣的军队已经攻破了京城,徐增寿未能看到自己支持的朱棣登基。
据说,朱棣进入南京后,看到徐增寿的尸体,不禁痛哭流涕。他为徐增寿追封了“定国公”,并给与家族极大的荣宠。这使得徐家成为一门两公爵的家族。
然而,徐辉祖站错了队,最终被囚禁,并失去了世袭爵位。尽管他拥有免死铁卷,但最后仍死于囚禁中。他的后代恢复了爵位,毕竟,徐辉祖的家族背景依然显赫,拥有足够的影响力。
时光荏苒,徐家再辉煌的荣耀最终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逝。徐增寿的后代跟随朱棣迁都北京,但最终在崇祯年间遭遇流寇杀害。而徐辉祖的后代则留在南京,在弘文帝短暂登基期间支持他,最终随着清军入关,弘文帝逃亡,许多曾跟随徐辉祖的人也选择投降。
正如诗人所言,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徐家的辉煌终究成为了历史的过客,遗留在岁月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